表
数据库的表名一般建议使用t_
开头
创建表的语法格式
1 | create table tableName( |
MySql常用数据类型
类型 | 描述 |
---|---|
Char(长度) | 定长字符串,存储空间大小固定,适合作为主键或外键 |
Varchar(长度) | 变长字符串,存储空间等于实际数据空间 |
double(有效数字位数,小数位) | 数值型 |
Float(有效数字位数,小数位) | 数值型 |
Int( 长度) | 整型 |
bigint(长度) | 长整型 |
Date | 日期型 年月日 |
DateTime | 日期型 年月日 时分秒 毫秒 |
time | 日期型 时分秒 |
BLOB | Binary Large OBject(二进制大对象) |
CLOB | Character Large OBject(字符大对象) |
其它………………… |
当字符的长度不确定时,应当使用varchar,当长度是确定的时,例如性别,生日等,使用char,同时使用char的范围较小。
1 | #建立学生信息表,字段包括:学号、姓名、性别、出生日期、email、班级标识 |
操作表的语法格式
添加字段
如:需求发生改变,需要向t_student中加入联系电话字段,字段名称为:contatct_tel 类型为varchar(40)
alter table t_student add contact_tel varchar(40);
修改字段
如:student_name无法满足需求,长度需要更改为100
alter table t_student modify student_name varchar(100) ;
删除字段
如:删除联系电话字段
alter table t_student drop contact_tel;
操作数据的语法格式
插入数据
1 | insert into t_student(student_id, student_name, birthday, email, classes_id) |
修改数据
1 | 语法格式: |
删除数据
1 | 语法格式: |
事务
事务的ACID属性
原子性(Atomicity)
原子性是指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,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发生,要么都不发生。一致性(Consistency)
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换到另外一个一致性状态。隔离性(Isolation)
事务的隔离性是指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,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,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。持久性(Durability)
持久性是指一个事务一旦被提交,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,接下来的其他操作和数据库故障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。
数据库的并发问题
- 对于同时运行的多个事务, 当这些事务访问数据库中相同的数据时, 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隔离机制, 就会导致各种并发问题:
- 丢失修改:一个事务的更新操作被另外一个事务的更新操作替换,例如:T1 和 T2 两个事务都对一个数据进行修改,T1 先修改并提交生效,T2 随后修改,T2 的修改覆盖了 T1 的修改。
- 脏读: 对于两个事务 T1, T2, T1 读取了已经被 T2 更新但还没有被提交的字段。之后, 若 T2 回滚, T1读取的内容就是临时且无效的。
- 不可重复读: 对于两个事务T1, T2, T1 读取了一个字段, 然后 T2 更新了该字段。之后, T1再次读取同一个字段, 值就不同了。
- 幻读: 对于两个事务T1, T2, T1 从一个表中读取了一个字段, 然后 T2 在该表中插入了一些新的行。之后, 如果 T1 再次读取同一个表, 就会多出几行。
- 数据库事务的隔离性: 数据库系统必须具有隔离并发运行各个事务的能力, 使它们不会相互影响, 避免各种并发问题。
- 一个事务与其他事务隔离的程度称为隔离级别。数据库规定了多种事务隔离级别, 不同隔离级别对应不同的干扰程度, 隔离级别越高, 数据一致性就越好, 但并发性越弱。
四种隔离级别
数据库提供的4种事务隔离级别:
Oracle 支持的 2 种事务隔离级别:READ COMMITED, SERIALIZABLE。 Oracle 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为: READ COMMITED 。
- Mysql 支持 4 种事务隔离级别。Mysql 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为: **REPEATABLE READ。
封锁
封锁粒度
MySQL 中提供了两种封锁粒度:行级锁以及表级锁。
应该尽量只锁定需要修改的那部分数据,而不是所有的资源。锁定的数据量越少,发生锁争用的可能就越小,系统的并发程度就越高。
但是加锁需要消耗资源,锁的各种操作(包括获取锁、释放锁、以及检查锁状态)都会增加系统开销。因此封锁粒度越小,系统开销就越大。
在选择封锁粒度时,需要在锁开销和并发程度之间做一个权衡。
封锁类型
读写锁
- 互斥锁(Exclusive),简写为 X 锁,又称写锁。
- 共享锁(Shared),简写为 S 锁,又称读锁。
有以下两个规定:
- 一个事务对数据对象 A 加了 X 锁,就可以对 A 进行读取和更新。加锁期间其它事务不能对 A 加任何锁。
- 一个事务对数据对象 A 加了 S 锁,可以对 A 进行读取操作,但是不能进行更新操作。加锁期间其它事务能对 A 加 S 锁,但是不能加 X 锁。
意向锁
使用意向锁(Intention Locks)可以更容易地支持多粒度封锁。
在存在行级锁和表级锁的情况下,事务 T 想要对表 A 加 X 锁,就需要先检测是否有其它事务对表 A 或者表 A 中的任意一行加了锁,那么就需要对表 A 的每一行都检测一次,这是非常耗时的。
意向锁在原来的 X/S 锁之上引入了 IX/IS,IX/IS 都是表锁,用来表示一个事务想要在表中的某个数据行上加 X 锁或 S 锁。有以下两个规定:
- 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对象的 S 锁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 IS 锁或者更强的锁;
- 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对象的 X 锁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 IX 锁。
通过引入意向锁,事务 T 想要对表 A 加 X 锁,只需要先检测是否有其它事务对表 A 加了 X/IX/S/IS 锁,如果加了就表示有其它事务正在使用这个表或者表中某一行的锁,因此事务 T 加 X 锁失败。
解释如下:
- 任意 IS/IX 锁之间都是兼容的,因为它们只表示想要对表加锁,而不是真正加锁;
- 这里兼容关系针对的是表级锁,而表级的 IX 锁和行级的 X 锁兼容,两个事务可以对两个数据行加 X 锁。(事务 T1 想要对数据行 R1 加 X 锁,事务 T2 想要对同一个表的数据行 R2 加 X 锁,两个事务都需要对该表加 IX 锁,但是 IX 锁是兼容的,并且 IX 锁与行级的 X 锁也是兼容的,因此两个事务都能加锁成功,对同一个表中的两个数据行做修改。)
封锁协议
三级封锁协议
一级封锁协议
事务 T 要修改数据 A 时必须加 X 锁,直到 T 结束才释放锁。
可以解决丢失修改问题,因为不能同时有两个事务对同一个数据进行修改,那么事务的修改就不会被覆盖。
二级封锁协议
在一级的基础上,要求读取数据 A 时必须加 S 锁,读取完马上释放 S 锁。
可以解决读脏数据问题,因为如果一个事务在对数据 A 进行修改,根据 1 级封锁协议,会加 X 锁,那么就不能再加 S 锁了,也就是不会读入数据。
三级封锁协议
在二级的基础上,要求读取数据 A 时必须加 S 锁,直到事务结束了才能释放 S 锁。
可以解决不可重复读的问题,因为读 A 时,其它事务不能对 A 加 X 锁,从而避免了在读的期间数据发生改变。
两段锁协议
加锁和解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。
可串行化调度是指,通过并发控制,使得并发执行的事务结果与某个串行执行的事务结果相同。串行执行的事务互不干扰,不会出现并发一致性问题。
事务遵循两段锁协议是保证可串行化调度的充分条件。例如以下操作满足两段锁协议,它是可串行化调度。
1 | lock-x(A)...lock-s(B)...lock-s(C)...unlock(A)...unlock(C)...unlock(B)Copy to clipboardErrorCopied |
但不是必要条件,例如以下操作不满足两段锁协议,但它还是可串行化调度。
1 | lock-x(A)...unlock(A)...lock-s(B)...unlock(B)...lock-s(C)...unlock(C) |
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采用两段锁协议,会根据隔离级别在需要的时候自动加锁,并且所有的锁都是在同一时刻被释放,这被称为隐式锁定。
InnoDB 也可以使用特定的语句进行显示锁定:
1 | SELECT ... LOCK In SHARE MODE; |